【备战】高考语文考前冲刺30天专题11文言文阅读(教师版)考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分布: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知识热点点睛】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2、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3、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二)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1.“”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2.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常见文言虚词分类——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③——疑问代词安、焉、何。——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2、了解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焉、盍、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焉:长沮,桀溺耦而耕,也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于之);惧有伏焉(于之)盍:盍请济师于王(何不,为什么不向楚王请求援助)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叵:居心叵测(不可);(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如也哉、矣夫焉尔也矣,有时是三个连用,如“”“”“”也乎哉噫吁嘻焉耳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个上。(3)复音虚词:文言实词存在单音、双音问题,文言虚词也如此,即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虚词,发展到现在,成了一个双音节虚词,我们把这类虚词称做复音虚词,如:于是、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无以、有以、得无、无乃、何其、何况、否则、然则、已而、足以、可行、是以、所以、因为等等。“”“”“对复音虚词,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语意去理解,如可以一战,可以在这里是可以凭“”借(它),就不能释为能够。有的复音虚词,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就是因此的意思。再如所以,不止一“”“个意义,一种用法,在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表示原因,在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中表手段,因此,对复音虚词要结合下下文,仔细辨别,反复揣摩。三、理解与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