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单元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语文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I020.下面是某省年高考语文学科情况统计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题号I卷(选择题。包括语言基础、社科文、文言文)II卷(主观题。包括文言翻译、断句、古诗鉴赏、名句默写)作文全卷满分325860150理科得分率35.56%67.62%76.10%64.17%文科得分率31.87%65.72%73.93%61.78%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写出两条结论。(不能出现具体的数字)①(2分)②(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①文科各卷和总分的得分率均低于理科。(2分)②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和其他板块(主观题)相比,一卷(客观题)得分率太低。(2分)解析:表文转换是指把图表内容转化成文字表述。因此回答本题要先把图表中的各个要素读懂,找出图表所要反映的内容即可。【思路点拨】图表分析三步走:1.比高低,寻规律。图表通过数字反映调查结果,能够表明变化规律的关键点则在最高与最低点上,通过抓最高分值或最低分值可以快速把握图表重心,明确试题的指向和要点。2.做分析,找走势。图表反映的只是现象的分项统计结果,试题则往往要求阐述某些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图表的基础上做数值的分析,才能更好地总结出某些规律。3.归类别,作概括。由于图表反映的是分项统计结果,反映的类别常常比较细致,而很多时候试题的作答有字数限定的要求,此时就要求我们在原有分类统计基础上再作概括。【语文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I0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5分)感恩教育并不是让人痛哭流涕,也不是让人下跪。中国传统文化为父母洗脚、下跪等做法已经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其背后最根本的是,人是独立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为父母而生,当然,①,即相互不是为了彼此活着。我认为这样是对人的发展最有利的,否则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②。我们培养的其实③,而是独立、尊重父母、尊重父母劳动、有责任感的孩子。这种责任的能力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的,而不是通过感恩教育、通过一两场感恩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更多需要反思的是父母,不是孩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答案解析】①父母不是完全为了孩子才活着②会阻碍年轻人的发展③不是给父母洗脚下跪的孩子。解析:首先要准确把握本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其次要分清文段层次,明确横线处语句属上还是属下;最后体会横线处语句要起的作用,根据要求补写。【思路点拨】此类试题可以从话题、结构、逻辑、条理及情境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也可以联系相邻句入手作答。1.纵观全局,把握中心。一道语言连贯题往往就是一段完整的话,它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解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把握题干,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2.划定区域,界定重点。因为一段文字表述中总有一些是主要信息,一些是次要信息,所以我们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前面的一些规则来辨别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界定出文段的重点。3.确认性质,找准思路。确认题目的性质,就是确认是事理的逻辑性、行文的照应性、话题的统一性、对应的分承性、性质的一致性、画面的整体性以及组合的俗成性中的哪一种。准确探索出命题者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找到了解答问题的突破点。4.理清头绪,准确表达。在梳理好上述头绪后,可再将揣摩好的语句代入到原文中,重新理清一下文段的头绪,检查一下前后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语文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I0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有感情的人怎能抗拒感情?有回忆的人怎能抗拒回忆?。①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②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③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活动。④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