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口红效应”经济理论首次被提出,即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奢侈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特点,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美国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一现象说明()A.新政促进了第三产业繁荣B.经济危机引发精神危机C.人们面对危机能够淡定应对D.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同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新政的影响,故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人们购买口红是因为它“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电影因其虚构的美好,也成为‘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这反映了经济危机引发了精神危机,故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可排除。答案B2.(2018·山西晋城一模)1933年7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出“一揽子规约”()A.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B.解决了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D.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3.(2018·哈师大附中二模)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解析从材料“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实现近代化,故B项正确。答案B4.(2018·河南洛阳二模)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总产量生荒地的产量其它地区的产量195382.526.955.6195485.637.348.31957105.038.166.91958141.258.482.8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重点B.注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根据材料中荒地的产量不断提升,农业也有了发展,结合时间分析得出产量增长是由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重点对农业进行改革,扩大农民的自主权和鼓励垦荒的政策,故C项正确。答案C5.(2018·吉林长春三模)1947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但要求先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然后确定援助份额。苏联则反对提供受援国的经济资源等情况,主张应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然后由美国负责提供援助。由此可知()A.苏联明确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B.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C.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D.马歇尔计划导致欧洲出现对峙的局面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而提出的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扶植和援助的计划,美国要求查明受援国的经济资源情况,而苏联主张查明受援国对美援的需求,这表明双方分歧的实质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C项正确。答案C6.(2018·四川绵阳考前预测)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美苏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这充分说明()A.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美矛盾进一步激化C.冷战对峙的格局被打破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据材料“欧洲国家应该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和旅游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以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可知,戴高乐对“铁幕”并不满意,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答案A7.(2018·广东广州一模)在经互会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1963年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上述变化反映了()A.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B.发展中国家不断崛起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经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