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一、单选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行省制2.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右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科举制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笼络皇亲国戚B.增加财政税收C.削弱王国势力D.推动民族交流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6.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7.钱穆曾说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因此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创立于()A.秦朝B.唐朝C.东汉D.元朝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9.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10.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11.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12.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这场战争”指的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抗日战争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A.《南京条约》附件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C.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1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16.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受到中英鸦片战争直接冲击而发生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17.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