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中国近现代思想发展史一、近现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课时)【知识整合】1.维新变法思想(1)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③活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2.新文化运动①背景:a.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b.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c.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③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④内容:a.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⑤影响: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d.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1)背景: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全国上下不满。(2)内容: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3)意义: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重点突破】1、中国近代前期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先后为:①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是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删)③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对明清(1840年前)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3、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欧洲的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4、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走过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照搬”到结合国情的发展历程:即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一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一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一接受马克思主义一“走自己的路”一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典型题例】(2005·江苏)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测试意图此题要求回答的问题有如下几点:(1)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社会实践、特点;(2)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社会实践、特点;(3)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社会实践、特点;(4)三派追求目标的共同之处;(5)三派追求过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解题思路此题要求的要点较多,应逐问概括。前三点采用列表的方法较为清晰明了。此题的难点在于归纳三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最后一问“影响”,应注意对答案的定位。答案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4)共同之处:挽救危亡。(5)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巩固训练】1、中国近代史上,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