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二中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卡、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80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②有维护贵族和平民利益的倾向③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滥用权力④为罗马公民法奠定基础⑤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2.古代罗马的公民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是指A.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外族自由民B.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C.罗马本邦的自由民D.指罗马帝国境内的所有公民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都在于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4.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5.中国古代一机构具有“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职能的是A.刑部B.内阁C.厂卫D.军机处6.《孟子·万章》载:“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从历史角度看,这段文献A.属于信史范畴,可以作为史料引用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传人,其言史料价值高C.有确凿年代和地点记载,真实可靠D.属于传说史料,有待相关考古研究加以证明7.“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该说法突出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8.在某历史教科书中评价建国初期的土改运动时提到:“土地改革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处所提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大约自以下哪一时期起存在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D.秦汉时期9.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由此可知皇帝看重的是A.城市商业税B.官办作坊收入C.农业赋税收入D.海外贸易收入10.“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11.右图反映出日本某时期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你认为影响日本教育普及率迅速提高的时期在A.明治维新之后B.日俄战争之后C.日本工业革命之后D.日本侵华战争之后1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13.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垄断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企业间竞争的结果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④加快了列强侵略扩张的步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应包括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③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④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5.1914年秋,正当欧洲国家纷纷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