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7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梅州质检)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浮图”指佛教,“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故D项正确。答案:D2.(2017·黔东南模拟)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模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理学思想。理学把伦理道德视为理,从而构建起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故选B项。答案:B3.(2017·河北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解析: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家的观点,故A、B、C三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学家的主张,故D项正确。答案:D4.(2017·黑龙江哈尔滨测试)《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答案:B5.(2017·湖北黄冈模拟)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心之所发便是意”“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知该哲学家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物,B项最符合要求。A项主要描写自然环境清幽,C项主要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D项主要表达诗人夜雨候客的闲定心理,都与材料观点不符。答案:B6.(2017·云南昆明模拟)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包含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答案:C7.(2017·临沂模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挤孔子,别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读万卷书,行万里路”D.“仲尼虽圣,效之则颦”解析:李贽离经叛道,大胆挑战传统思想,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赞颂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思想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法”A项是黄宗羲的思想,B项是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