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七)1.(2015·湖南省长沙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梭伦材料二梭伦改革在雅典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贯穿于这一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公正”理论,是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梭伦站在“公正”立场上所进行的“人人各得其所”的改革有其深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摘编自李益彬《论梭伦改革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述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5分)(2)举例说明梭伦的改革使“人人各得其所”,(6分)并由此指出梭伦“中庸”式改革的特点。(4分)答案背景:(1)无德的上层贵族对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5分)(2)举例:“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财产等级制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贵族仍然有较高的政治、经济权力和地位。(6分)特点: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又确认和保护贵族和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特权。(4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治粟都尉桑弘羊“以诸官各自市相争,物故腾跃,而天下赋办理或不偿其僦费,用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准’”。材料二(公元10年)诸司市常以四时中(仲)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售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万物昂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与民。其贾低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瘐者。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桑弘羊的基本经济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并评析“诸司市”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答案(1)主张:均输盐铁;实施平准之法。(2分)作用:充实了国库;调节了市场货源;平抑了市场物价;打击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投机倒把行为。(2分)(任答2点即可)(2)措施:评定物价;调控市场;办理赊贷等。(2分)评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与物价,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防止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2分)扶助性赊贷,有助于解决民生之困与生产之需,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分)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税法推行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变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两税法是由户税、地税发展来的,贵族官僚也得交纳。——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白居易在批评两税法的言论中说:“夫赋敛之本者,量桑地以出租,计夫家以出庸。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则谷帛之外,又责之以钱。……今天下之钱日以减耗,或积于国府,或滞于私家。”杨淤陵也认为:“古者权之于上,今索之于下,昔散之四方,今藏之公府……则钱焉得不重,物焉得不轻。”——武建国《中国经济史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6分)(2)材料二中两人对两税法批评的理由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1)特点:征税以资产为主;贵族官僚也得负担户税和地税。(2分)意义: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越来越松弛;打击了豪强地主,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