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5分,每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此材料主要记载了西周的: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当年武王打败了商朝,成王平定了四方,康王是人民得意安定生活,而且将同母弟弟分封建立诸侯国,这样来巩固周朝的政权”可知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故排除。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根据材料,属于同一类型的诸侯国是A.陈与齐B.杞与鲁C.鲁与管D.齐与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史料的准确理解能力。史料强调了分封制的对象,有功臣、古代帝王、王族,但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由此可知:陈、杞属于古代帝王;齐属于功臣;鲁、管属于同姓亲族,故正确答案为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征·比较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皇帝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之中,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决策的失误,因此B符合题意。而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C错误。D项在专制体制下,民主观念是没有生存的土壤的。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的形成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它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哪项选官制度: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情境性的识记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识记情况,考查其再认再现和迁移能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科举制,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做官,故选D。B项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