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估一(第一单元)\s\up7(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摩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河南新郑的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由此可知(D)A.河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最为先进B.陶器生产占据韩国经济主导地位C.商代统治中心的冶铜技术得到继承D.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解析:材料没有把河南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A结论,故排除;陶范是配套冶铁的模型,材料的主旨是反映冶铁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冶铜技术与冶铁技术的关联,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时期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故选D。3.下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B)18世纪中山东、河北、陕西已较普遍推行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1778年北方地区使用深翻、种植绿肥等方法改良盐碱土1838年北方出现植树治碱技术19世纪西北干旱地区创造出砂田用地法19世纪中台湾种植三季稻A.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B.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C.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D.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解析:材料反映的一年多熟制和对土壤的改良,说明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故答案为B项。A、D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且“大幅”“显著”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特点,排除C项。4.《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C)A.注重经验总结B.重视“因时制宜”C.强调精耕细作D.生产力水平低下解析:《氾胜之书》等各种著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突出体现了在耕作种植时强调精耕细作,而不是原始的粗犷型的耕作,故从本质上体现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经验总结是古代科技,包括农业种植技术的特点,而不是其本质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播种施肥要讲‘时宜’”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B项错误。“种禾无期,因地为时”“种莳之事,各有攸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C)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6.《汉书·食货志》记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C)A.精耕细作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C.自给自足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