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第1讲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D[解析]工兵代表苏维埃在二月革命后已经建立,A项错误;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项错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后,C项错误;十月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2.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于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21年,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材料反映了在此背景下农民上访的情形。3.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年份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1951~195510.811.313.11956~19609.19.010.41961~19658.56.68.6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表格信息的能力,依据表头、表格中的主语及表内的相关数字,通过对比分析可知B项符合;A、C两项不符合苏联的史实;D项从表中体现不出来。4.下图反映了苏(俄)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为1941年爆发的苏联卫国战争奠定了经济基础,①②正确;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排除③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主要是在斯大林体制取得的,与新经济政策也有关系但不是该政策的必然结果,排除④。5.(2011·北京西城)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25%。这说明当时()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占全国耕地面积96%的集体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仅占农产品总量的75%,这说明农业集体化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本题易错选C项。审题不清,尽管C项表述正确,但题干信息没有体现。6.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新经济政策的作用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20年代”可排除A、C两项,依据“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可排除D项。7.1937年,苏联农场要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产量却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3/4。造成这一悬殊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恶劣B.农业科技落后C.经济体制束缚D.经营管理不善[答案]C[解析]1937年,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地压榨农业,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农场经济产量低。8.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①实行粮食税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④允许自由贸易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内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生产,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