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科试卷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Ⅱ第1—13课。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考点:小农经济。“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时期,自给自足。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D。家庭手工业材料并未体现,因此③错误。2.图1和图2是中国古代牛耕示意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3.“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A.自耕农经营B.田庄式经营C.租佃制经营D.官民合营【答案】C【解析】考点:租佃关系。租佃制是是租赁关系,承租人与被承租人仅仅承担收租与缴纳租金契约,并无人身行为权受到控制,类似银行的借贷关系;田庄制是雇佣关系,被雇佣人的一部分人身行为权受雇主限制。很明显,“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是租佃制经营的一大特点。因此选C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在古代两千年多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A.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C.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D.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不论丝绸还是茶叶本身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从20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到500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足以证明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根本性突破,排除B;在西方广受欢迎,可排除C;D没有体现出来;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的说法符合题意,故选A5.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答案】D【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联系史实可知,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根据所有者的不同可以分为,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君主私有土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从人口和占田数量来看应属自耕农土地私有。故此题应选D项6.桑弘羊上书汉武帝指出“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直接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对人民的统治C.限制土地兼并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注意题干信息“非独为利也”“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因此推断是限制土地兼并,答案选C。7.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图片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答案】B【解析】考点:题主要考查考生整理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