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毓文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卷)一.选择题(共70分,35道小题,每小题2分)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北京晨报》:中国传统思维中,一向有一个祖先、一个政权、一个核心的习惯。五千年文明需有一个源头,从制度方面寻找是()A.井田制影响B.禅让制影响C.八股取士影响D.宗法制、分封制影响3.《金乡县志》记录了明代地方官的一次祝酒词:“敦崇礼教,举行宴饮,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内睦宗族,外和乡党”。此中包含的中国传统观念不包括()A.宗法观念B.崇信佛道观念C.遵守秩序观念D.忠孝观念4.温总理谈辛亥百年:“今天最好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方式就是发扬其‘天下为公’精神”,“天下为公”原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后被“家天下”取代。这一变局出现于()A.大禹——禅让B.夏启——世袭C.周武王——分封D.秦始皇——皇帝5.北京晨报一文认为:“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封建制即分封制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C.“契约社会”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D.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6.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的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A.宗法宗族意识B.中央高度集权C.君主专制D.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7.“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此联本质上是倡导哪一传统美德()A.血缘关系是家庭和睦的纽带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C.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社会责任D.忠恕孝悌是家庭成员必守的原则8.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行省制代替郡国制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9.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隋唐时期D.秦汉时期10.“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城邦政治B.中央集权制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D.贵族共和制11.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③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③②①1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1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设“三衙”,收精兵B.“强干弱枝,守内虚外”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派文臣做知州15.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