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研究考题,领悟考纲精神,冷静迎接新高考——2007年省高考历史研讨会上的发言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溅波2007年3月31日一、精心分析06年广东考题(一)试卷结构分析1.题型结构2005年广东历史卷的材料解析题上调为39分,问答题下调为36分,更侧重对考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测试。2006年完全保持了2005年的题型结构。2.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35分(选择题5道15分,材料解析题1道13分,问答题0.5道7分);中国近代现代史64分(选择题12道36分,材料解析题1道14分。问答题1道14分);世界近代现代史51分(选择题8道24分;材料解析题l道12分;问答题1.5道15分)。与往年一样,三大板块的分值区别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主要变化是:中国古代史的选择题增加l道,问答题减少0.5道;中国近代现代史的选择题减少l道;世界近代现代史的问答题增加0.5道。3.专题模块结构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分值及比例一直不太稳定,大体上以政治史最高,经济史次之,文化史最低。但2005年有了很大的变化,三者趋于平衡。2006年继承了这一变化,据笔者统计,大体属于文化史的有4、7、20、26、29题,共计36分,占24%;大体属于经济史的有2、3、8、10、12、18、21、24、25、27、28题,共计53分,占35.3%;其余大体属于政治史,共计61分,占40.7%。其中政治史与2005年一致。经济史有所增加,文化史有所降低,大体上仍保持平衡。(二)试卷特点分析1.能力立意,注重创新2005年广东历史卷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重视考查基础知识。近一半的试题是根据教材内容直接发问。2006年的试卷显然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更重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都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无怪乎师生惊呼“变化太大”。06年试卷在设计上,注重创新。如有12道选择题和3道问答题通过设置情景来发问。材料丰富,包括史实、文物、表格、图片、歌谣、报刊等;很多选择题的选项时间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材料题都要求考生能够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第26题的内容甚至在教材中没有直接的体现:3道问答题都要求考生对时代特征有宏观的把握.并能将具体史实放到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些设计都要求考生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仅仅依靠背诵教材是不够的。2.渗透新课标理念,突出考查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新课标理念在2006年试卷中有突出的体现。如第26题便是通过提供古文材料和文物图片考查周人的饮食生活。第27题考查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第28题考查18世纪英国工人的处境及政府的解决方式,第29题考查《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第31题考查“尼克松主义”,则分别与“三农”、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大国关系等重大、深层、长远的现实问题有关,渗透着人文关怀。3.全球史观,注重中外历史结合。课标强调“辩证地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内在联系”,“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2006年广东卷第29题要求比较《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编纂的背景、目的和影响,明显体现了这种理念。无独有偶。2006年北京文综卷同样设计了一个比较这两部巨著的试题,可知英雄所见略同。这类试题在近几年的广东卷中第一次出现,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4.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给人以典雅清新的印象。如选择题第2题提供了铜柄铁身剑的图像、第6题引用太平天国时期安徽芜湖地区流行的民谣、第8题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工人收入的状况(比农业劳动力和苦力高4-8倍)、第9题列出“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支付的三笔款项等,都提供了必要的史料。第14题引用毛泽东风趣幽默的话语,无论是表述还是营造出来的历史情景,都与现行历史教科书及以往的历史试题迥然不同。第22题则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生动地营造出不同于教科书的另一种情景。5.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传统的教材观反映到教学上就是一种“依纲靠本”的教学思路,认为只有在考纲和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才有价值,才应该去学习。而课程观则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从2006年的试题来看,选择题、材料题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