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模拟试题高一历史考生须知: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上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草稿纸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纸。4.答题要书写工整,笔迹清晰。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5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代表参加了乙未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与这段材料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礼乐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依据“祖”“世代”“祭”可知与血缘有关,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正确。其它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答案】B2.《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之。”这段材料反映了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春秋时期的分封制C.战国时期的分封制D.西周末年的分封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了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西周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答案】A3.《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分封制B.宗法制C.井田制D.郡县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试题解析】要明确先秦和秦汉政治之间的区别。先秦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体现出的是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汉实行君主专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ABC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D。【答案】D4.汉武帝,在位54年,时间之长仅次于后世的清康熙帝。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下列制度属于汉武帝的是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内外朝制度④察举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汉武帝实行了刺史制度;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度;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实行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在内的一系列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度,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A。【答案】A5.“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是对古代吏治腐败以钱买官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的“通判”一词可以判断是宋,因为在宋以前尚未有通判一职。宋代为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知州,又设“通判”监督知州,与其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故D正确。【答案】D6.《元史地理志》中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A.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管辖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C.行省之下,设道、府、州、县D.现在山东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西藏归宣政院管辖。因此C表述错误。【答案】C7.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公平、公正、合理的氛围;也促进了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建立,被西方誉为“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