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B、C两个选项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A选项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诸侯国的义务,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具体化,它不是分封制的目的,这是一个干扰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农村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宗法制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AC是地方行政制度,明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所谓的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故D与题意不符。宗法制重视家族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宗法思想仍对现代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祖宗祠堂、祖坟祭奠、家族礼仪,家庭中长子的地位和责任、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法定化等。故应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3、据《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表明周代社会A.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C.君臣之间的界限不明显D.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且趋激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即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排除B,而材料“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现的是一种政治等级关系,君臣之间的界限明显,排除C。D项材料未涉及没有体现出来。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废王称皇帝,是秦始皇大胆的革新之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制度的创立主要是适应了A.神化皇权的需要B.显示皇帝至尊地位的需要C.结束割据的需要D.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需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出了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是“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帝拥有对一切大事的最终裁决权,这从根本上说是维护“大一统”局面、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D。ABC虽有道理,但不是主要目的。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5、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向景帝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他所说的“之”是指A.郡县B.丞相C.太尉D.王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权力过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面对这种局面,汉初的政治家晁错上书提出了削减王国势力的要求。故选D项。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与题干不符,排除A。丞相、太尉属于中央“三公”,服务皇权,与题干不符,排除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6、清朝赵翼有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皇袍便罢兵。”与诗中相对应的宋太祖的措施不包括()A、“杯酒释兵权”B、以枢密使分割宰相权力C、三分禁军D、设刺史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可知诗反映的是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即位后“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以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分禁军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排除ABC.“设刺史防止地方势力太大”这是汉武帝的做法,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