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甲骨文中绝大部分是占卜的记录,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B.神权与王权合一C.王权源于神权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西周B.秦C.唐D.清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这段话主要含义是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4.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①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国)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已经崩溃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秦已统一六国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7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皇”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权力的高度集中B.严格的等级制度C.注重血缘纽带D.王权至上8.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A.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9《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材料论述的措施A.使封国的数量超过了郡县B.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C.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D.加强了对诸侯王的监察10.“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11.“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A.防止藩镇割据B.剥夺朝中大将兵权C.削弱相权D.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12.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14.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