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张开瑞高考要求:考点目标要求具体目标归纳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识记、理解、分析、运用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生产力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识记、理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识记、理解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晋商与徽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分析、比较、综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历史地位,“重农抑商”及“海禁”的原因和后果考点13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考点梳理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最初先民采用“火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发明了“耒耜”,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时代,但这时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仍然低下。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轻巧(但比较贵重),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草、灭虫等技术。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操作方式的形成。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扩大;张骞通西域后铸铁技术传到西域;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普遍用的桔槔、曹魏时马钧改进的翻车和唐朝时创制的筒车都是新的灌溉工具;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岳麓版)至迟在春秋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西汉时期牛耕被广泛应用(岳麓版)。铁犁牛耕反映出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随着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地力大大提高,可以连续耕作。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根源:生产力特别落后,特点:公有、共劳、平分。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奴隶和庶民被排除)(1)根源: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2)特点:“国有”;“侯用”;物质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形态石器生产力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铜器生产力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生产力决定封建社会形态;机器生产力决定资本社会形态;电器生产力决定共产社会形态。“井形”;“奴耕”。(3)兴衰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4)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大量增加。②战争造成劳动力减少,井田荒芜。③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私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形成:在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开垦荒地,私田大量出现,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就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私田主人成为新兴地主,耕种私田的人成为佃农,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经济势力增强,他们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特点: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地,存在两千多年。(3)三种形式:①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有多种来源,但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土地的主要途径。汉代土地买卖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加激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岳麓版)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③土地国有制:如:屯田制(汉武帝、曹魏、金、元、明初等)招抚流民耕种土地,使流民有田耕种,军粮得到保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推迟服役年龄,纳绢代役)——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