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致远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二周历史周测一、选择题(42)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2.《旧唐书·职官三》记述,御史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宋代御史台还特设检法官,“掌检详法律”。元朝《台纲》规定:“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这表明A.司法监督是古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B.监察机构有权制定并监督法律的实施C.监察职能的调整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司法机构的独立3.在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把所有公民分为十个部族,每个部族都有住在阿提卡区、海边以及雅典的居民。这样,十个部族就囊括了所有人口,反映出阿提卡的全貌”。这一举措直接A.实现了各个部族权利的平等B.否定了财产等级制度C.为民主政治确立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雅典经济发展4.“封建”源于西周,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以“封建”一词对应西方的“feudalism”(封土封臣),后该词又输入中国,异化为社会形态学上的“封建社会”。结合“封建”词义的演变,下列哪种说法不符合史实()A.体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B.“封建”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封建”本义为封邦建国D.“封建”与中央集权制相抵触5.在古代希腊、罗马,贵族与平民的长期斗争促成了A.民主政治的高度繁荣B.法律制度的缜密完善C.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D.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6.“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8.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9.下列机构不是抽签产生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审判员D.民众法庭主持人10.内藤湖南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毕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文化生活明显出现市民化趋势B.中枢机构分权制约了君主专制C.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D.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11.《隋书·刑法志》中记载:“死罪者,三奏而后决。”《唐六典·刑部》中记载:“凡决死刑,皆于中书、门下详复。”它们体现了()A.分权制衡的原则B.明德慎罚的理念C.厉行法治的精神D.以礼入刑的思想12.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A.间接民主B.直接民主C.人人平等D.机会至上13.雅典民主政治处于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里克利D.亚历山大14.屋大维时期,掌握“公开解答权”的民间法士可以按照以往定法的精神对法律作出解释,使之成为新的法律。此举在客观上A.有利于维护贵族法律特权B.彰显罗马法律的平等精神C.有助于司法独立初步形成D.导致了司法解释的随意性15.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