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度孝义市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请把答案做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1.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主要包括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度与行省制度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2.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A.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C.频繁改革的结果D.政治体制的产物3.有学者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以下制度最符合这位学者观点的是A.秦朝的郡县制B.清代的密折制C.雅典城邦制D.美国联邦制4.迪特尔·拉夫在《德意志史》中记载:“1888年即位的新皇威廉二世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德意志的政体是A.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B.典型的三权分立共和制C.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制D.成熟的议会共和制5.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该大臣经历的战争最早可能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7.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9.“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10.胡锦涛曾经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作用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互相配合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11.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12.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D.推翻国民政府13.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