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限时集训(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有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力合法化的依据2.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3.(2016·濮阳模拟)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5.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C.“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6.(2016·黄石质检)下列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诗文意在()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C.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7.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8.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是指()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B.重新确立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9.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10.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11.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比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B.郡县制度废除了世家大族C.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的强大D.郡县制度冲击权力家族化12.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