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Mg24Al27S32Cl35.5K39Ca40Fe56Cu64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①过氧化钠可用于自来水消毒;②雨水中溶解二氧化碳过多,可造成酸雨;③应严厉打击商贩用二氧化硫熏蒸银耳制作美观的“雪耳”;④“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和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不能混用。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①④B.③④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强碱NaOH,具有腐蚀性,则不能用于自来水消毒,故错误;②雨水中溶解二氧化碳过多,为正常雨水,不会造成酸雨,故错误;③二氧化硫有毒,不能漂白食品,则严厉打击商贩用二氧化硫熏蒸银耳制作美观的“雪耳”,故正确;④“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和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气体氯气,则不能混合使用,故正确;故选B。2.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失去的电子数目越多,其还原性越强B.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叫还原反应C.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它一定被还原D.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还原性的强弱与失去电子数的多少无关,与失去电子的难易有关,错误,不选A;B、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质做还原剂,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错误,不选B;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化合价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不能确定是被还原还是被氧化,不选C;D、置换反应中肯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选D。考点:氧化还原反应3.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排放或对自然界物产过度开采引起的。对于下列环境问题的治理不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清洁能源B.雾霾——适当限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及扬尘C.白色污染——杜绝生产塑料袋,从根源上治理D.水体污染——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答案】C【解析】A.CO2对环境的危害是导致温室效应,则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清洁能源可控制CO2的排放量,故A正确;B.汽车尾气排放及扬尘是雾霾的主要来源,故B正确;C.不可降解的塑料易造成白色污染,应大力推广可降解塑料的使用,故C错误;D.减少污水排放可防止水体污染,故D正确;答案为C。4.下列关于某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判断正确的是()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B.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D.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答案】B【点睛】主要是概念实质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化合物自身能在一定条件下电离出离子导电,导电实质是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据此分析判断。5.除去碳酸钠粉末中少量的碳酸氢钠,最合理的方法是()A.加热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C.加入盐酸D.加入CaCl2溶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不引入新的杂质,碳酸钠的量增多,所以最好,选A;B、加入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可能会引入氢氧化钠杂质,不选B;C、加入盐酸,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不选C;D、加入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错误,不选D。考点:物质的除杂,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6.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直径介于1~100纳米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由于光被胶体粒子散射而形成的C.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的孔隙D.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答案】B【解析】A.微粒不是分散系,不是胶体,故A错误;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属于光的散射现象,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由于光被胶体粒子散射而形成的,故B正确;C.胶粒能透过滤纸,故C错误;D.溶液中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溶液是电中性,胶体微粒有的吸附带电,有的不吸附电荷,故D错误;故选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