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在谈论某项制度时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一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郡县制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3.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A.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B.强化了宗法体制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D.巩固了西周统治4.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中央集权B.巩固国家统一C.强化贵族特权D.加强君主专制5.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世卿世禄制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他的功绩不包括()A.灭六国,统一天下B.统一文字、货币C.开始推行郡县制D.修长城,抵匈奴7.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8.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11.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3.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人皇宫,接受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A.削弱丞相权力B.解决王国分裂问题C.重建选官制度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14.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5.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高一历史第1页(共4页)高一历史第2页(共4页)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C.科举制度的创立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16.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削弱贵族势力C.加强专制皇权D.完善中央机构17.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是()A.军机处的设立B.察举制的设立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内阁的设立18.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