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学期高一第一月考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并把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的表格相应位置。)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个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2.某电视剧呈现了如下情节:某地发生水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5..“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材料中的“军需房”后来被称为()A.兵部B.内阁C.军机处D.门下省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C.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D.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秦简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汉书》的记载8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德国9.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D.皇帝制度10.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A.监察地方高官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C.举荐官吏候选人D.征收地方赋税11.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右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B.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C.国民大革命D.中华民族的奋起12.认真了解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后你发现,其基本特征是A.权力的高度集中B.三权分立,互相制约C.以神权强化皇权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13.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14.1901年,某报纸刊登了一篇评论,抨击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与该评论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A.《南京条约》的签订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15.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朝的历史总结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政府统治范围极大扩张15.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16.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①镇守疆土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7.中日《马关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其内容上的不同之处是()A.赔款B.割地C.开通商口岸D.开设工厂18.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9.《史记·楚世家》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