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答案】B【解析】“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说明神的地位还是高于祖先,A错误;“托祖先转达”说明具有宗法观念,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符合史实,但材料强调是“托祖先转达”,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因此C不是材料的重点,D错在“完全”的说法,夸大了占卜对国家大事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B项。【名师点睛】本题的难点是要正确解读材料信息,一般来说,要注意材料中“可是”“但是”“而是”这类词语后面的信息,理解材料的主旨所在。如本题中“而是托祖先转达”,对此正确解读,选出正确答案。2.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答案】C【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3.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唐、宋地方行政区划的一大演变趋势在于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地方的自主权利逐渐削弱,压抑了地方行政机构的积极性,所以选C项;A项中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无法比较;人才选举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B不选;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D项不选。4.据《川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武则天借故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宰相刘伟之对武则天下敕惩治他的的驳斥,并未体现相权高于皇权,所以A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本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B项说法错误。唐代敕文的发布需要中书省的起草诏令与门下省的封驳审议,而武则天直接发布诏令是违制的,故C项正确。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须经中书门下批准是不对的,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三省六部的运行体制是先由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其次门下省负责审议,审议通过的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再安排由具体负责各种政务的六部直接执行。材料从学生对三省六部职责内容的了解角度进行考查,不仅能起到强化对三省六部体制的理解,明确权力的运行,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与此相关的内容还有科举制的具体信息也应该被学生所关注。5.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符合题意的是D项;明初废除丞相,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6.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