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30×2=60分)1.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A.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B.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C.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D.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6.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7.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9.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10.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便于发布命令B.增强皇帝的神圣感C.便于控制兵权D.否定周王的权威11.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13.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职,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大大加强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C.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监察制D.三省六部制、监察制15.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6.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7.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18.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