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2014·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按计划供应粮食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计划供应粮食没有改变粮食总量,故不能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经济发展期,不是经济恢复期,D项错误。按计划供应粮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和工人的需要,有利于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故B项为正确答案。答案:B2.[2014·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本题考查对1953年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认识。粮食统购统销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未提高生产力,不可能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经济政策,与政权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的是粮食而不是劳动力,故D项错误。这种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将农民手中的粮食纳入国家控制的范围,故C项为正确答案。答案:C3.[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本题考查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解。题干中的由“单干”到“小组”再到“合作社”反映了农业由个体小农生产到集体生产的发展演变过程,据此可判断这首歌谣反映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的是“一大二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A、B、D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14·安徽高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材料中的信息“卖地卖牲口”,说明农民掌握着土地所有权,B、C、D三项所处的时期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无权“卖地”,故排除。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民面临的困境,只有实行农业合作化,农民才能彻底摆脱贫富分化的厄运,A项正确。答案:A[师说高考][仿真练习]1.[2014·黑龙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曾发表过一篇《新生宣言》,称“今后的大公报,从经济观点来说,是私营企业,而在精神上,是属于人民的”。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于()A.1912年B.1945年C.1949年D.1956年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私营企业、属于人民”,据此可判断材料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特点,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排除D项。答案:C2.[2014·湖北武汉调研]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较小②由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导致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