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双语学校2015-2016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到答题卡中。)1.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中国古代“皇”即大之意,“帝”即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3.秦始皇在中央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开创皇帝制度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5.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6.关于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官职的记载,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能够看到的句子是()A.图一: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B.图一: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C.图二: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学区:班级:姓名:考号:D.图二: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7.“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8.“(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9.战国时期官僚制萌生,它的特点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该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是分封制度的沿袭C.造成诸侯国政治混乱D.在秦统一后被废除10.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A.加强对相权的监督B.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11.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宋)通判12.《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13.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14.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者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5.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16.《朱子语类》云:“唐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7.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18.[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