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21)(衔接文班)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4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卷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周测考号;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姓名、周测考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周测考号涂写在答题卡上。2.第Ⅱ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者区域内。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这段话应出自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3.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4.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5.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6.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7.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A.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B.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C.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8.“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9.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论D.唯物思想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1.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A.人固有的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12.古代有一个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3.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14.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A.博学于文,行已有耻B.天下为主,君为客C.天命论、生知论D.工商皆民生之本15.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