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2、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实行的“新政”;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兴中会的成立;广州起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及其著作;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二、重点知识剖析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旗帜“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派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没有新的思想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停留在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显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庭”、“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扶清灭洋”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要原因也是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2)主观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核心,组织分散;②也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口号和策略;③义和团的反帝斗争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④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因此被清政府利用、出卖。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再次说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单靠农民阶级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3、《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的签定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是①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而且借中国赔款之机,控制了中国的关税、盐税等;②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形成了“国中有国”,使“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③拆毁北京大沽口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塞,使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控制之下,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运动的规定,是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清政府卖国媚外政策的推行,为帝国主义效劳;⑥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总之,《辛丑条约》是清政府的一次主权拍卖,清政府已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庭”此时中国仅保留形式上的独立自主,实质是帝国主义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所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而实行的“新政”,不仅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迅速,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4)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三、难点知识解析1、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慈禧太后(1)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时,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