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三、四节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节“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内涵和香港回归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一)开始形成1.时间: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标志: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二大1.背景(1)根本任务的确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确定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2)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负起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重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2.召开:1982年9月,在北京召开。3.内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4.意义:为整个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成就(1)在理论上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①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党的中心任务的关系,如党的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②不断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坚持改革开放。③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规模出发,量力而行。(2)在实践上实现了五个重大转折:①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到实事求是。②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战略决策,解决了我党从1957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这是党在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③经济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开放,从而使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⑤文化政策上,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1.原因:在新时期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由于极少数人的煽动,出现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2.提出:为了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强调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此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四)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1.时间:1987年。2.内容(1)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五)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大1.时间:1992年。2.指导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内容(1)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2)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4.意义(1)规划了20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2)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应怎样评价邓小平的一生(1)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