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同步练习(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蒋介石集团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重要转变的标志是A.国民党确立“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B.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C.发动皖南事变D.豫湘桂战役消极抗日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A.两党的抗战路线不同B.两党对日军侵略的认识程度不同C.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D.日本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不同3.抗日战争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于①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为作斗争③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④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5.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日益增长,其主要原因有①国共两党摩擦不断发生②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武装的不断发展③日本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政策④英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③④6.中国共产党对“四一二”政变和皖南事变的不同处理方式,主要反映出中共A.不同情况,不同对待B.对中国国情进一步认清C.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D.从幼稚走向了成熟7.皖南事变反映出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A.一党专政B.特务统治C.统制经济D.保甲制度9.抗日战争时期,英美等国对蒋介石发动的反共高潮不予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与苏联的关系B.对中国人民表示友好C.牵制日军力量的需要D.重塑英美在华形象10.日本发动豫湘桂战役的主要目的是A.迫使国民政府投降B.打通中国交通线C.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D.援救南洋日军二、综合题(第11题15分,第12题15分,共3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40年10月国民党中央给(上海报)密令:“现我最高统帅,只严令18集团军及新四军概于民国30年1月底以前遵照前令撤至冀察鲁北及晋北之一部……。(如果共产党)置军纪国法于不顾,即是有意破坏抗战……中央必能以极周密之处置与严正之方式执行军纪……我各级党部团结各宣传机关……应根据前述事实与下列方针,以纠正中共之态度;以泛指口吻影射中共违反军纪之行为,督促政府严肃军纪……”。材料21940年12月10日蒋介石给顾祝同密令:“应不准共(指新四军)由镇江北渡,只准其由江南原地北渡……该战区对江南匪部,应按原定计划,妥为部署,并准备如发现江北匪伪竟敢进攻光化或至限期该军仍不遵命北渡,应立即将其解决,勿再宽容……”。材料31940年12月27日东京《国民新闻》报社论:“重庆对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择决。……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长的后果”。回答:(1)有人说,“皖南事变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突发性事件’。你是否同意此看法,依据上述有关材料予以说明。(6分)(2)据材料3说明蒋介石集团制造事变的原因。(3分)(3)皖南事变后,中共采取什么政策?目的何在?(6分)1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抗日战争中共对国共合作中的阶级矛盾是如何认识的?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如何评价?(1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实施诱降政策。随日侵华政策演变,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转变,1939年召开的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集团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答案:A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虽联合抗战,但两党仍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答案:C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题中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