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三)时间:5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2.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3.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4.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C.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A.集权制度强化B.科举制度创立C.封建经济发展D.中央官制演进7.西晋末年始,北方人口因动荡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东晋于咸和年间(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可见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抑止士族势力膨胀B.控制人口扩大赋役来源C.缓和侨土之间矛盾D.发展经济实现重心南移8.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9.《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依据材料可得出的结论是()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②“蔡侯纸”推动了纸的普及③纸的广泛应用和原料没有关系④皇帝使用推动了造纸术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0.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据此可知()A.中国古代医学重道德轻技术B.理学精神影响古代医生的实践C.仁德之心是医生的重要品质D.平等的思想是从医的重要资格11.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12.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