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2.(2019·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实行并未“克服”察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并未改变,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排除D项。3.(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中“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到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的影响。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项正确。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A项错误;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B项错误;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C项错误。4.(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深化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表明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选A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排除C项;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并未瓦解,排除D项。5.(2019·五省六校联考)《洛阳伽蓝记校笺》中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为事”。材料表明,北魏时期洛阳城()A.经济功能得到彰显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商业受到严格管理D.形成不同的商业区答案A解析材料中体现出洛阳城的“里”中出现了带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商业行为,故选A项。在北魏洛阳城内除官方划定的“市”之外,“里”内也出现了商品交易行为,但是“里”和“市”依然存在,不能说明坊市制已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故C项错误;“里”中出现了商业行为,并带有一定的区域专业特色,但这时候的“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商业区,排除D项。6.(2019·四川南充二模)谱牒编修伴随着宗族的出现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