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承智班试题一、选择题1.《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B.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D.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2.“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赢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4.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5.丞相制度在秦朝得以在制度上确立,明朝时有废除。在清朝初期的进步思想家又主张重新建立丞相制度。据此可知A.社会走在循环论中B.时易则事变C.没有意识到君相矛盾D.君主专制受到削弱6.在秦朝时期刑罚野蛮,肉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汉朝初年缇萦救父是二十四孝经故事之一。缇萦,有姊而无兄弟,排行第五,自幼聪慧、孝亲。缇萦的父亲淳于意被人诬陷,要受肉刑的处罚。孝顺的缇萦将父亲的冤情上书汉文帝,以舍身救父得免肉刑的义行,感动汉文帝诏令废除肉刑。据此可知A.秦汉推行严刑峻法B.汉朝以孝治国C.汉朝妇女的地位较高D.法制不断进步7.秦汉时期仍然离古不远,因此尚武精神犹存;秦始皇用兵之时,中国经济已经遇到瓶颈。汉武帝用兵从军事上来看总的是败北多,胜利少;从结局来看,因为与交战国实力相差太远,因汉朝虽然获胜,但是劳费巨大,效果最小。据此我们可推测A.经济实力对战争有一定的影响B.秦汉推行尚武精神C.汉武帝缺乏军事才能D.秦汉受到远古思想的影响8.汉朝实行分封制时,诸侯“其下属百官,有太傅、丞相、御史大夫、诸卿、百官,略如汉朝廷,除丞相由天子所命外,余皆自置”。以建官治民言,实同于周之诸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郡国并行制B.中央集权受到威胁C.诸侯掌握了全部的人事任免权D.七国之乱的9.汉朝初年,有王有侯,在王之中,既有开国功臣,也有同姓皇族弟子;既有同姓王子为诸侯,也有功臣诸侯。这些诸侯或王有地治民,彻侯则有分地无分民。据此可知A.汉朝的分封具有多样性B.推行了郡国并行制C.分封以功臣为主D.稳定了汉初的统治秩序10.在秦朝始皇帝时期,有武臣侯王离,通武侯王贲,建成侯赵亥,武昌侯成,武信候冯武择。这些伦侯或列候等只食邑而不专治,实际是封而不建。据此可知A.仍然推行了分封制B.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C.建立了君主专制D.形成了三公九卿制度11.唐朝杜牧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12.宋朝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D.扩大宰相的权力13.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