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麻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3.1-24题为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C.国家的建立C.人性的退化2.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将亲族、功臣等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据此可知A.儒家文化被广泛传播B.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C.分封制旨在以藩屏周D.中原是周文化发源地3.《史记·周本纪》记载:“懿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叔)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A.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B.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C.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D.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4.《吕氏春秋·审分》记载:“公则作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B.社会变革,需要重建社会秩序C.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D.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性质的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废井田,开阡陌”D.推行县制7.公元前221年,赢政统一天下,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哪一制度的特点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度D.统一度量衡8.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9.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丞相。由此可见,当时刺史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了尊卑失序C.造成了藩镇割据D.削弱了丞相权力10.右图是汉武帝时期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和发行的五铢钱。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C.增加百姓的经济收入D.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11.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善B.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12.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C.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D.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流交融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14.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有利于巩固统一C.促进了南北交流D.削弱了诸侯国势力15.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