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8·湖北武汉一模)据史料记载,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认为自己是黄帝族系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材料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系的后裔,客观上反映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认同,表明当时的中国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认同黄帝为始祖,未涉及区域间文化交流、政治制度、农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故B、C、D三项错误。答案A2.(2018·广东东莞调研)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高三联考)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材料信息“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强调官吏从任命到行使职权都有严格的程序遵循,故C项正确。答案C4.(2018·北京海淀区考前预测)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初创大一统帝国解析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是“秦汉”。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答案D5.(2018·山西太原模拟)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解析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可知,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山东滨州高三联考)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起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抚按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D项。明太祖后已无丞相,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行政机构,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汉代开垦土地的工具有单、双面之别,或用于耕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