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3.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为汉武帝年号)。此举符合统治者的政策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举孝廉C.推恩令D.消除藩镇割据4.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用考试选拔文官的方式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有学者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用考试选拔文官开始于A.西周世卿世禄制B.战国的军功爵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D.隋唐时的科举制5.《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的问题与矛盾C.封建王朝执政能力不断提高D.专制皇权得到了不断的加强6.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元世祖时)议立三省。侍御史高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改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政贵得人不贵多,不如一省便。’”元世祖接受这一建议,在中央设立A.三省六部B.中书省C.军机处D.内阁8.某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内外朝B.唐代三省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9.7岁德国男孩谢里曼非常喜欢爸爸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荷马史诗》连环画,他不仅被故事吸引住,而且也坚信这些传说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那么,最后他用以证实其真实性的最可靠证据是A.口头传说B.考古发掘C.文字记载D.民间故事10.“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B.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C.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D.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11.“抽签选举制使富人失去了运用其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引文所描述的是A.中国先秦时期的军功授爵制度B.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C.古代雅典民主机关的选举方式D.美国议员的选举制度12.“尽管罗马法律严格限制妇女继承财产,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财政和大地产。”这表明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13.“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这段话体现了罗马法所蕴藏的法律理念是A.人人平等B.不告不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