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1914年,全国华商纱厂有21家,1921年猛增到51家。拥有的纱锭也从1914年的50万枚增至123万枚。此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A.受到国际国内局势影响B.结构趋向合理C.基本上不受外国资本的排挤D.资金技术力量已非常雄厚解析:材料反映了1914—1921年华商纱厂发展迅速,得益于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和民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故A项正确;从华商纱厂一个行业无从得出民族工业结构合理,故B项错误;此时列强忙于欧战减轻了对中国的侵略而非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有力量小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A2.1912—1918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A.煤炭和钢铁业B.铁路和公路C.建筑和纺织业D.纺织业和面粉业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纺织业和面粉业在1912—1918年间发展最快。答案:D3.民国9年《民国日报》一篇社论:“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A.主张实业救国B.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C.反对对外贸易D.为官僚资本压榨工人辩护解析:“……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想,故A项正确;B项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由材料“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可知,并不反对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民国9年是1920年,官僚资本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C.生产技术水平低D.产业结构不合理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社会环境艰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B、C、D三项都是由A项决定的。因此选A项。答案:A5.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A.《马关条约》的签订B.民族工业的繁荣C.抗日战争的爆发D.国共内战的开始解析:《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与材料“1940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工业在1935年发展到了“顶峰”,与材料“1940年”不符,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始向西南地区转移,所以重庆一带工业迅速发展,与材料“1940年”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国共内战开始于1946年,与材料“1940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官僚资本彻底崩溃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彻底崩溃,材料涉及的是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从“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可以看出民国政府实行的法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的法币政策造成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D项错误。答案:C7.政府放弃了关税自主权,致使美国企业在中国如同在其本土上一样,可以为所欲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这直接从资金、原料、动力等方面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再加上通货膨胀、市场趋于混乱等因素,最终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极度的困境。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一战期间B.国民政府前十年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一战期间还没有产生官僚资本,官僚资本产生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