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作业三一、单项选择题1.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这样写到:“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材料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A.李鸿章B.曾国藩C.康有为D.孙中山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3.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A.实质上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5.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C.《天演论》的科学性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6.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7.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8.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体现了陈独秀A.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B.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C.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D.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9.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1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包括①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C.民族主义的高涨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2.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13.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14.陈独秀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