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高三年级统一考试(2015.10.20)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计48分)1.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这说明周朝A.分封诸侯不止一次B.分封的对象只是同姓贵族C.分封的原因是社会动荡D.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A.实行内外朝制度B.实行察举制C.分封同姓王D.推行刺史制度3.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5.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6.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樊树志《晚明史》)由此判断,牙行A.对市镇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面性B.是操纵市镇经济的地方黑恶势力C.属于官方管理工商业的职能部门D.与商帮活动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7.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8.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9.《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B.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10.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11.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12.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13.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