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总分60分时间4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1.5分,共36分)1.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分封制D.礼乐制2.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A.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B.有助于削弱相权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4.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中,而天下太平矣”。由此可知他主张A.废除君主专制B.改革郡县制C.实行郡国并行制D.恢复分封制5.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A.御史大夫B.中书省C.殿阁大学士D.军机处6.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7.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A.布政使司→丞相→皇帝B.布政使司→军机处→皇帝C.布政使司→内阁→皇帝D.布政使司→中书省→皇帝8.古代雅典政治中,能够体现直接民主特点的是A.五百人议事会B.公民大会C.十将军委员会D.执政官制度9.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这次改革是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马丁·路德改革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镇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2.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B.皇帝权力大大削弱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1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A.周礼规定青铜礼器的数量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1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15.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A.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形成了地方割据16.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17.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