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四)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0年重庆理综)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A.用纯碱制玻璃B.用煤炭作燃料C.用铁矿石炼铁D.用氨制碳酸铵解析:本题考查环保基础知识,旨在通过本题指导学生理解环保理念和常见的温室气体产生的原由。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制玻璃时,碳酸钠与二氧化硅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煤燃烧、用铁矿石炼铁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用氨制备碳酸铵则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产生二氧化碳。答案:D2.2010年央视“3·15”晚会中,曝光的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例子是一次性筷子。这小小的一次性筷子经过了工业硫磺、石蜡、焦亚硫酸钠、过氧化氢等十几种化工原料的洗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筷子经过焦亚硫酸钠、过氧化氢等漂白原料的浸泡,可以杀菌消毒,这种筷子对人体无害B.硫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C.石蜡是酯类有机化合物D.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钠一样,其中既含有共价键,也含有离子键解析:筷子经过化工原料浸泡后,残留有化工原料,对人体有害,A错;石蜡是烃类混合物,C错;过氧化氢中只有共价键,D错。答案:B3.下列关于一些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或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A.NO和O2反应生成NO2属于氮的固定B.单质硅常用作光导纤维的材料C.二氧化硫可用于食品的漂白D.明矾和硫酸铁均具有净水作用解析:氮的固定是由氮气生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并非单质硅;二氧化硫漂白过的食品对人体有害,故二氧化硫不可用于漂白食品;明矾和硫酸铁均能水解产生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故均具有净水作用。答案:D4.硫酸的产量常常被用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下列有关硫酸的性质和使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以选用铁罐车储运浓硫酸B.盛装浓硫酸的试剂瓶应印有警示标记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D.泄漏在水沟中的浓硫酸可以用生石灰进行掩埋解析:常温下浓硫酸可以使铁钝化,可以用铁罐车储运浓硫酸,A对;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盛装浓硫酸的试剂瓶应印有腐蚀品警示标记,选项所给标记为有毒标记,B错;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C对;生石灰的主要成分为CaO,能与硫酸反应,D对。答案:B5.为研究CO2和SO2的有关性质,某学生做如下实验:如图,烧瓶中分别收集的是两种气体,烧瓶内导管口系着瘪气球,向瓶中滴加品红试液,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烧瓶中试液变无色,气球均胀大,且甲大于乙B.两试液均变无色,气球均胀大,且甲小于乙C.分别取出瓶中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均能产生白色沉淀D.分别取出瓶中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甲中的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乙不能解析:本题考查了两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方面,因SO2溶解度大于CO2,烧瓶甲内气体压强明显减小,气球鼓胀的程度甲大于乙;化学性质方面,SO2有漂白性,甲烧瓶中因充有SO2,品红试液褪色,而乙烧瓶中无此现象;滴加BaCl2溶液后,均不能产生白色沉淀。答案:A6.(2011年合肥质量检测)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自己。如果发生了氨气泄漏,以下自救方法得当的是()A.在室内撒一些熟石灰B.向地势高的地方撤离C.用湿毛巾或蘸有食用醋的毛巾捂住口鼻撤离D.观察风向,顺风撤离解析:熟石灰不能与氨气反应,在室内撒熟石灰,不能有效降低室内氨气的浓度,A错;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地势高的地方氨气浓度大,应向地势低的地方撤离,B错;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C对;顺风撤离时氨气和人移动方向相同,D错。答案:C7.(湖南九校2011届高三联考)将充有amLNO和bmLNO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槽中,然后通入amLO2。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且b>a,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A.(b-a)/3mLB.(a-b)/3mLC.(4b-1)/13mLD.3/(b-a)mL解析:由反应4NO2+O2+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