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一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60分1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如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A天子B.诸侯C.士D.卿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实施D.井田制的推行3.周代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巩固周朝政治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但历代周天子自身也在不断破坏宗法制(如周幽王废太子立褒姒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不利于巩固政权B.宗法制约束了周天子权力的行使C.诸侯国实力壮大D.后世周天子素质日下4.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6.秦始皇在划定郡界时,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不完全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西汉初年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采用了“犬牙相制”的原则,使各个政区的辖境相互交错。这样做的目的是()A.促进各地的交流B.防范地方割据C推动各地均衡发展D.强化地方权力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8.2014年1月3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9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A.三公九卿制B.推行郡县制C.土地私有制D.统一了货币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B.六部职责的改变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宰相权力的反弹12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加强了专制主义13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4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要务的皇帝谕旨称为“廷寄”。如图是我国辽宁地区发现的国内惟一完整廷寄,对此正确的说法是()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15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宋朝当时的中央官制,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应是()A.都察院B.政事堂C.三司D.枢密院16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17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