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9必修部分非选择题1.(2019·济宁一模,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代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三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5分)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传播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抗拒);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2)渠道:由西方人传入中国;中国主动翻译西方书籍,学习西方。影响: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士大夫“天朝上国”的心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变革。(3)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注重把外来文化中国化,具有本土性。2.(2019·德州期末,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大批农民涌入工业地区,他们及其子女迫切需要获得教育,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当时英国与其他国家竞争激烈,美国、德国都很重视初等教育。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拨款补助教育,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教育。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除传统课程外,中等学校还开设了数学、力学、测量、航海等课程。在剑桥大学,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麦克斯韦创建了卡文迪什物理实验室,展开教学和多项科学研究。1868年,英国规定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70年代以后,大学也开始向女子开放。——摘编自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材料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创建了一大批专门学堂,学习西文及算学、化学、物理、医学、铁路、船炮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整个学制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1906—1907年间,学部向各省咨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各省、府州县、村必须设立蒙学。从1903年至1909年,新式学堂由769所发展到59117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由31428人增加到1639921人。中国人自办学堂女生人数则从1907年的1853人增加到1909年的12164人。——摘编自张昭君、孙燕京主编《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教育发展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英两国教育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教育发展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