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题(一)(含解析)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题图片都是使用牛耕,不能说明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排除A;图片都是使用两牛耕地,B说法错误;畜力代替了人力,牛耕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C正确;耦犁适合小农经济,排除D。2.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户闲适的乡村生活C.乡村市场的繁荣景象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农业与家庭纺织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3.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材料所描述的工具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高转筒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再结合所学,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不难概括出指的是灌溉工具,最符合的是筒车。A是耕作技术;BD虽然也是灌溉工具,但不符合题意。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出现于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宋朝【答案】C【解析】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排除;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排除点睛:本题材料的意思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答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运用,多总结。5.据《中国陶瓷史》记载:“盖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考之史册,陶瓷之业,除一二例外者外,似无多大之进展。”下列技术进步属于这一时期“例外者”之列的是A.青瓷的烧制B.青花瓷的出现C.珐琅彩的成熟D.彩瓷的制作【答案】A【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青瓷始于东汉;青花瓷始于唐宋;彩瓷始于元代;珐琅彩的成熟在清朝。故选A项。6.史载: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紝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施,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唐代织作布帛的种类,说明官营丝织业生产品种丰富,而没有提及分工、规模和产品的销售。故答案选C。7.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