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限时:3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商汤得三千诸侯支持建立了商,文王、武王父子得到八百诸侯支持而建立了周。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答案D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商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的独立性很强。据此分析、判断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2.(2019广东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答案C从图片信息看,淹城的设计突出了实用价值,结合春秋后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史实可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皇权观念,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排除D项。3.(2019江西南昌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4.(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出()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答案B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且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并未淡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5.(2019安徽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与墨子都注重“修先圣之术”“通六艺”,这说明儒、墨两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故B项错误;C项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墨两家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排除D项。6.(2019湘赣十四校二联)《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B.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C.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D.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儒家、道家均用自然事物比拟人性或人类社会,这是类比法,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故选D项。“看到了事物的反面”是道家思想的特点,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类比而非联系,故B项错误;“人性本善”仅能体现孟子的性善论,故C项错误。7.(2019广东广州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家史的兴起。这一变化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