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扫描版)庐江县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9分)1.B(“过度贴近现实和时代写作的”不是“不及物”诗歌。)2.C(③④⑤三段是并列关系。)3.D(A项,“都”说法错误,范围扩大;B项,因果关系不对应;C项,原文不是并列关系。)二、(19分)4.(3分)C(与:动词,亲附)5.(3分)A(两个“之”为音节助词,)(B以,介词,拿,用;连词,来。C.焉,兼词;助词。D而,连词,承接关系;连词,目的关系)6.(3分)C(“彼”指代的不是梁惠王,而是秦楚)7.(1)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若采用直译“把义放在后,把利放在先”也可得分。)(2)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赋分:“入”、“出”各得1分,定语后置句或得1分,句意通顺2分。)8.“雁引愁心去”更妙。“雁引愁心去”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9.李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抒发自己遇赦之时的轻快喜悦之情,充满奇特的想象,笔法洒脱,风格豪放飘逸;杜诗基本写实,写自己现实生活境遇,既老且病,生活窘困,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有忧国伤时之慨,意旨深厚,风格沉郁顿挫.10.(1)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2)石破天惊逗秋雨(3)鹿门月照开烟树(4)天下可运于掌(5)叶上初阳干宿雨(6)序天伦之乐事11.(4分)(1)描写评说《清明上河图》规模浩大的画面;(2)介绍描写《清明上河图》及作者戏剧性的命运。12.(6分)(1)用夸张手法写时间距离的消失,千年时间仿佛就是眼前,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了这些画作好像是刚刚画出的一样,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3分)(2)河水的训诫,表达着万物流逝和变迁的主题,但对这幅图来说,死亡从未降临到它的头上,他因张择端而修改了命运,没有加入到物质世界的死生轮回中,它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3分)13.(6分)说明艺术作品的分量永大于作者本身: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但伟大的作品一经产生,创造它的那个人就显得无比渺小、无足轻重了。(3分)用张择端被历史弄丢了的结局来反衬《清明上河图》艺术生命的永久。14.(8分)看到的艺术的突破:突破了中国画讲究的巧与韵,体现出一种大题材、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2分)看到的那段历史:城市的壮观和绮丽;朝代的挺拔浩荡及衰亡;(2分)看到的历史必然:客观上,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城市由王权政治的产物转变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平民和商人,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语。他们是城市的魂,构筑了城市的神韵风骨。(2分)主观上,画家有一种成熟、稳定、从容不迫的气度,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作支撑。(2分)15.(3分)C(A项“返”应为“反”;B项“屏”音bǐng;“奋”应为“愤”D项“肱”音ɡōnɡ。)16.(3分)A(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7.(3分)A(A项,等闲视之:把它看得无关紧要,不加重视。B项,“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应用于事后。C项,“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使用对象有误。D项,“功败垂成”指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18.(3分)C(注意“也是”“前者”、“后者”等关键词,②句是对④的举例说明。)19.(4分)①搭配不当,“表现”应改为“表明”③“值得……的重视”中“的”字赘余,删去“的”④语序不当,应为“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到位、处罚不到位”⑤逻辑混乱,“接近5000多”中删去“接近”或“多”20.寓意: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2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