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单元基础知识复习知识再现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当堂考试第26课《三峡》一、重点字词: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略无:阙:。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曦:。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襄:。沿:。溯:。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虽:。奔:。御:。疾:。5、素湍绿潭。湍:。素湍:。6、绝巚:。7、飞漱其间。漱:。8、每至晴初霜旦。至。霜旦:。9、属引凄异。属(zhǔ)引:。属,。引,。二、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回答以下问题1、用原文回答:(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四、文章的思想情感:热爱祖国河山,赞美三峡美景([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的情感。同时也隐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第27课《答谢中书书》一、重点字词:【共】。【谈】。【交辉】。【四时】。【歇】。【颓】。【沉鳞】。鳞,。【竞跃】。竞,。【欲界】。【仙都】。【复】。【与(yù)】。二、问题探究: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遂:。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4、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三、阅读理解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