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论雷峰塔的倒掉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论雷峰塔的倒掉》二.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评论、杂文和读后感的特点,增加议论文知识。2.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体会议论中记叙的作用。3.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三.新课讲解:1.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杂文,是一种文艺性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而以议论为主。杂文的特点是及时反映社会重要问题,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短小精悍。语言形象、生动、深刻。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杂文,选自《坟》,发表于1924年11月17日《语丝》第一期。“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发生分裂,有一批文人公开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提倡“整理国故”、“保存国粹”,鼓吹尊孔读经,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封建军阀的统治。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南边的雷峰塔倒掉了,有人(封建复古派)便借题发挥,重弹“保存国粹”的老调。对此,鲁迅先生写下此文,抨击封建道德礼教和封建复古主义。3.生字:禅(chán)恙(yàng)荼(tú)诽(fěi)髓(suǐ)嫉(jí)氓(méng)鬟(huán)钵(bō)盂(yú)祭(jì)俶(chù)雌(cí)锥(zhuī)4.词语:夕照——傍晚的阳光。这里指傍晚太阳光照耀下的景色。禅师——对和尚的尊称。田夫野老——农夫、乡下人。村氓——村民。脑髓里有点贵恙的——思想里有点毛病(指封建思想)的人。贵恙,原来是对别人的病的客气说法,这里有讽刺的意味。荼毒生灵——残害人民。荼毒,毒害、残害。生灵,人民、百姓。腹诽——嘴里虽然不说,心里认为不对。也作腹非。5.文章的结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从作者心理活动的角度,论证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第二部分:4—7段通过客观的深入分析,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第三部分:8—10段从法海的可耻下场,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1)第一部分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三个方面论证雷峰塔倒掉的迫切性。三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作者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和希望它倒掉的迫切心理。第l段,说“雷峰夕照”虽是“西湖十景之一”,但作者却说“并不见佳,我以为。”第2段,作者详细地引述民间传说“白蛇传”,指出法海造起的雷峰塔是一座“镇压之塔”。第3段,作者看到“破破烂烂”的塔,知道里面没有白蛇娘娘,但两次重复“心里就不舒服”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雷峰塔的厌恶之情。这种心情是由于作者把现实的塔化作了传说中的塔,并且将它们一并看作封建势力的象征,因而“希望他倒掉”。在内容上,这一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作者“希望他倒掉”的直接原因是出于从小产生的对白蛇娘娘的深切同情;第二,作者看到现实的塔并听说它已倒掉,“希望”变为欣喜,根本原因在于他已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封建思想的象征加以讨伐和抨击。(2)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第4、5段引证普天下的人民对雷峰塔倒掉的欣喜,说明这顺乎民心。第6段,分析法海的所作所为,说明雷峰塔倒掉顺乎情理。第7段,引用玉皇大帝拿办法海的传说,说明雷峰塔倒掉顺乎天意。如果说,第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雷峰塔倒掉的一种愿望的话,那么第二部分是从客观的深入的分析中,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对民心所向的事实分析,对法海招是搬非以及出于嫉妒的哲理分析和对玉皇大帝惩办法海的传说故事的辩论分析。这样精辟的分析无可辩驳的证明雷峰塔倒掉的合理性。(3)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证了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第8段,通过法海无处栖身的可耻下场的具体描述,证明他的阴谋必然失败,从而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第9段,通过白蛇娘娘和法海出乎意料的两种不同结局,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第10段,运用简洁通俗的口语,斩钉截铁的口气,以作结的方式,论证雷峰塔倒掉的必然性。这一部分,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既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又引人深思。6.分析课文:以“我”对“雷峰塔倒掉”一事(具体对白娘子、法海二人)的态度为线索。(1)对雷峰塔(1、3、10段)“听说”、“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破破烂烂”、“并不见佳”、“惟一的希望,就在……倒掉”、“看见……就不舒服”、“仍...